太阳能热发电市场发展应稳定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光伏产业,而CSP产业则刚刚起步;但两个行业的从业者心态已经完全不同——前者不得不面临产能严重过剩导致的运营危机,后者则期待市场真正启动后所带来的机遇。但这两个“兄弟”产业也有相似的地方,如产业起步时技术都从欧美进入中国。 产品制造离不开设备。在早期光伏产业发展中,大部分设备都依赖进口,虽然一些简单的设备如层压机等已经完全国产化,但硅片和电池片制造环节依然需要依赖进口设备。光伏产品的原材料和辅材也初步完成了自由产能的建设,同样是核心产品如浆料、EVA、背板等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进口。CSP产业的起步也有类似的地方。在热发电产业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传统的工业设备,如跟踪系统、传统吸热器、控制器、压力容器、熔融盐、热交换设备、汽轮机、冷却系统等,但在几个核心环节——如真空集热管、系统集成等领域——还没有长时间检验的成熟技术。即使如此,热发电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已经出现中国企业的身影,成长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CSP行业“还是有序发展的”,在关键技术上已经开始突破,但是生产能力建设还得看市场。 现在迫切解决的问题是随着产能的逐渐增长,相关的标准、规范及检测能力建设要跟得上。 热发电对质量要求很高,不仅有性能的要求,安全性也要重视,因为在高温高压下如果出现问题造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他太阳能产品。中国光伏产业的国家标准已经远远落后于目前的产业发展,CSP产业的规范已经开始制定。 如果说光伏业较受关注的产品是组件和逆变器,CSP则是集热管和反射镜。在2011年三亚热发电会议上,能够推出成品集热管和反射镜的厂家还**;一年后的同一个会议上,已经有**过十家在展示其量产产品。中国的热水器已经发展了**过20年的时间,所采用的真空集热管与槽式CSP的产品有相似之处;而传统镜业企业也将其产品线延伸至CSP。 中国热发电产业对进口产品依赖程度不同于光伏产业的理解归结于市场的启动速度,“2009年如果中国热发电市场启动的话将会大量依赖进口产品和技术,但2012年就完全不同了,市场发展的缓慢留给了产业技术研发、产能建设一定的时间。”但这时间并不充足,“CSP电站动力岛等传统部分已经没有问题,但真空管和反射镜还需要检验,中国室外应用时间较长的产品也不过是从2010年8月开始的。” 光伏有晶硅、薄膜、CPV、**组件等多种技术路线,CSP也有槽式、塔式、碟式、菲涅尔式之分。正如晶硅产品占光伏市场的大多数,在CSP中槽式电站的装机量也**其它技术路线。薄膜和CPV的发展部分动力来自于一段时期多晶硅材料价格过高;而CSP的材料大都是传统工业材料,如玻璃、钢铁等,因此降低成本需要突破技术垄断、优化设计和集成方案。CSP的系统集成难度要远远**光伏。 CSP系统集成在中国也刚刚起步。技术和资本是产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推动力,这两个因素往往也密切结合在一起。光伏产业在十年的发展中已经出现了**过二十家在各个资本市场上市的企业(上市公司涉足光伏业务的不算在内),而CSP从业者正期待着凭借热发电市场的启动进入资本市场。 在早期的中国光伏*企业中,多家企业的创始人以及大量CTO等高管都有海外留学经历;中国CSP产业中则充满了大量本土“破茧而出”的创业者。随着中国融资环境越来越好,一些在海外拥有技术**的人士开始在中国寻找投资并落户。这些手握**的创业者并不容易获得资本的青睐。在2011年三亚热发电会议上,有**过十家投资公司希望从参会者中寻找到商业机会,但一年以后的会议上,这些投资者大都不见了踪影。 一位CSP行业*人士对那些宣称可以达到低电价——甚至宣称度电成本可以做到2毛钱的技术表示强烈质疑,“他们看中的是中国大量游资,新能源也是热门行业,较重要的是中国投资者并不是很懂热发电。这些技术在CSP已经发展了30年的欧美市场并不被看好,所以他们选择了对这个行业较为陌生的中国。有些企业宣称度电成本可以做到8毛、5毛甚至2毛,当我问他们为何不去在电价更高的欧洲、印度、南非去推广时,他们往往答不上来。” 在光伏业也出现过类似的先例。应用材料在多晶硅价格高点推出了非晶硅薄膜生产设备,由于设备售价非常高,难以说服买家。于是,这家良好的设备供应商向中国企业讲了一个很美好的故事。应用材料计划在陕西建设一座使用薄膜组件的光伏电站,并找到在光伏业拥有一定*的西北勘测院做了可研和设计方案,并完成了前期立项。应用材料通过电站前期工作给出了远低于当时晶硅组件的度电成本,并以此增加了客户购买的信心。这家目前依然是光伏业较大的设备供应商在多晶硅暴跌至正常价格水平后不久便选择不再对外出售整线薄膜生产设备,而购买了其设备的三家企业目前只有一家还在苦撑着生产。上述*人士表示,“我非常想给中国有意涉足热发电的单位提醒,我们不能简单的当作国外技术的试验田,现在出现了不少被骗的项目,受骗者也包括地方**。” 光伏市场是从国外起步的,中国制造的产品大都销往德国、美国等欧美市场。虽然CSP的市场依然在国外,但同样部分技术也掌握在欧美企业手中。2012年是中国CSP非常重要的一年,多个示范项目陆续完成,商业项目开始启动。王志峰把项目的启动归结于必然,“2012年是中国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其中几个重要的成果和技术突破都是十一五期间的863项目。科技部在十五期间对热发电投入很少,在十一五期间开始了大量投入。” 为了在成本上与光伏相竞争,CSP与传统火电或燃气发电的结合可能是一种出路。“混合发电只是一个过渡解决方案,技术难度相对要小,如汽轮机不用每天都启动一次,也延长了汽轮机的寿命。CSP较终还是要扮演替代能源的角色。在光热联盟正编写的《产业政策研究报告》中也会重点提及混合电站,并对这种应用方式的电价定价方案提出建议。